《亲密关系》 新
约 14304 字大约 48 分钟
2025-09-05
《亲密关系》 - [美]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本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本书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
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如果剥夺了和他人的紧密接触,这会令人很痛苦,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性质
首先,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人。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伴侣了解、理解并欣赏自己,其亲密程度就会增加。
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亲密关系模式。的确,我们需要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这种多样性使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也使人际关系魅力无穷。
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亲密之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也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终结,我们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社会化的动物?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这种观点的逻辑在于,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群族里,生存环境恶劣,到处是长着獠牙利齿的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稳定持续而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拥有这些个性倾向的早期人类,其子女更可能生存和繁衍。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缓慢地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虽然这种观点启发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现代行为进行反思(本章稍后会进一步探讨),但必须承认这只是一种猜测。无论这种演化论的假设是否完全正确,毫无疑问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十分关注自己与他人依恋关系的质量。如果我们的生命缺乏亲密感情,我们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患上身心疾病。众所周知,衣食住行乃生活必需,但归属需要却表明亲密感情也是美好生活所必需的。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所以,支配亲密关系的规范已经不同于上一代人的规范,原因很多。影响因素可能涉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而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提高了。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足以让人们变得更为独立,与过去相比,女性尤其更可能不结婚。而最近全球经济的衰退也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更多的情侣为节省金钱生活在一起,同居人数明显增加,但结婚率在赤贫人群中却在下降,没有稳定的收入人们并不愿意结婚。
在互联网上,我们能无限地接触天各一方的伙伴,自由地披露或掩盖消息,更有时间静坐下来思考我们的主张。影响人们面对面交往的一些重要品质,如相貌吸引力、地理位置的邻近等,在网络关系中却无关紧要(至少在开始是这样) 。不敢与人接触的害羞和内向的人,在网上却可能活泼开朗。
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性别比率变化的重要性。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妇女更早结婚,离婚不受欢迎。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则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无可厚非。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个人经历的影响
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发展心理学家(如Bowlby,1969)很早就发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其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avoidant)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Ainsworth et al.,1978)。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因此,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见表1.1)。第一种安全型(secure),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型(preoccupied),是巴塞洛缪给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担心关系破裂。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fearful)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然而,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就可能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在两年之内,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恋类型可以发生实质性变化。
个体差异的影响
性别差异
归根结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其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宣扬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根本就是误导人,因为它根本就不对。“研究不支持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文化的观点,更别提来自不同的世界了”。根据你在本书中接触到的严谨的人际关系学,更精确的说法是“男人来自北科州,女人来自南科州”,或者正如我们某天看到的汽车贴纸所写:“男人来自地球,女人也来自地球,好好相处吧!”
性认同差异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自信或友善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有阳刚之气,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细腻。
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而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
注
我曾在电子邮箱中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
怎样吸引女人:
夸赞她,依偎她,亲吻她,爱抚她,热爱她,安慰她,保护她,拥抱她,不惜千金买笑,奉出美酒佳肴,烦心的时候听她唠叨,微恙的时候悉心照料,永远和她待在一起,永远支持她的意见,为她走遍天涯海角。
怎样吸引男人:
脱光衣服,带上啤酒。
这个笑话很有趣,却有点不妥。它加强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关注柔情蜜意,而男性只求肉欲的满足。实际上,两性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差异很小,他们根本不是“相反的”两类人。虽然两性内的个体之间可能差异很大,但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差异却很小。男性和女性都希望自己的亲密伴侣富有爱心和温情。
人格
五大人格特质
一组基本的特质就能很好地区分人们在诸多方面(如行为、思维和情感等) 的差异(McCrae & Costa,2010)。人格专家把这些关键特征称为大五特质。大五的大部分特质(并非所有) 对亲密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哪项特质不太重要?
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心大意。
宜人性(agreeableness ):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
神经质(neuroticism):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
上述人格五大特质的次序是按重要性从低到高排列的,看上去第一条即开放性在亲密关系中作用甚微。开放性并非完全没有影响(Donnellan et al.,2004 ),但其他四种特质的影响要大得多
自尊
大多数人喜欢自己,也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益身心。
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会介入他们的生活——自尊水平就低。
毋庸置疑,假设人们认为自己对异性有吸引力,则自我感觉就会良好。我们从他人那里感受到的尊重明显地影响到随后的自我评价。
人类本性的影响
显而易见,男女双方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差异。对于男人,最低要求可能只是一次射精;如果有足够多的能生育的女伴,男人一生可以生养数百个孩子。而女人只有在绝经前才能生孩子,每生养一个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男女双方在生养孩子上的养育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的生物学差别,引起了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进化出不同的策略。可以想见,考虑到女性的繁殖能力有限,那些认真挑选配偶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更为成功(她们有更多的孩子存活下来,又去繁殖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挑选配偶不太认真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没有这么成功。男性刚好相反,那些追求和利用每一次交配机会的乱交式的男人繁殖就更为成功。如果他们频繁地变换性伴侣,其后代可能不容易存活,但是这种(养育)质量上的不足可以用(孩子)数量来弥补。所以,当今的妇女——正如这一演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或许这种性别差异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另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系不确定的困扰;除非他完全自信伴侣会忠于他,否则他不可能绝对确定伴侣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即使女人的不贞行为比男人少,男人对于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这一点较女人为甚。这种性别差异也可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演化学的观点还能用来解释人们在短期和长期性行为策略上的不同。男女双方在短期的艳遇和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所追求的异性的特征存在差别。详而言之,男人比女人更渴望短期的性关系;更嗜好与多个伴侣保持短期的风流关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后,也比女性更早地发生性关系。结果是,男人在猎艳时,看起来性感且“容易”得手的女人特别有吸引力。然而,如果男人想结婚安顿下来,常常偏好贞洁的女人作为将来的伴侣,即使这个男人仍然认为在偶然的性关系中放荡的女子是最理想的目标。男人还常常追求年轻、漂亮的妻子。当男人想确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时,比女人更看重外貌,随着年纪增长,老男人更加喜欢与更年轻的女子结婚。
女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些男人并不是备选丈夫中最性感的家伙。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那么为什么还要冒这种风险呢?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
第2章 研究方法
第3章 吸引力
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Clore & Byrne,1974)。影响吸引力的奖赏(rewards)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许多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他人聪明又美丽,我们就会享受这些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而如果他人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如金钱或地位,我们更会乐于接受这些好处。多数情况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们常常被那些能为将来的后代提供生存优势的人所吸引,即使他们根本还没想过养育孩子的问题。
方便:远亲不如近邻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答案之一是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身边的伙伴比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远距离的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诸如手机话费、汽油费和路上的耗时等——使这样的人际交往比住家附近的交往成本更高。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打动人。因而,分居两地的亲密关系一般不如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令人满意。
熟识:重复接触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Reis et al.,2001)。
吸引力的秘密
当然,不同体型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异。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的曲线比率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见图3.3);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注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肥胖的女性不如身材苗条或正常的女性有魅力,但干瘦的女性并不比正常的女性更吸引男性。男性还喜欢丰满的乳房,但乳房的大小并不如它与女性身体的比例重要;曲线比率为0.75的腰胸比例最吸引男性,巨乳配上水桶般的粗腰并不能提升女性的吸引力。并且女性的腰臀比例比乳房大小更能影响男性对女性吸引力的判断。
如前所述,男性的吸引力稍显复杂。当腰部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为0.9时,男性的身体最有吸引力。宽广的肩膀也有吸引力;肩臀比例大(约为1.2)、肌肉强壮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更早,性伴侣也更多,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一样。然而,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男性即使英俊但若贫穷,对女性并不那么有吸引力。
对外貌吸引力的判断显然是多层面的,还存在影响外貌吸引力的其他因素。男女两性都倾向于男方高于女方(Salska et al.,2008),所以在网络上高个男性的照片比矮个男性的照片能得到更多女性的回应。矮个(如162厘米)男子要在婚恋网站得到与高个(如186厘米)男子一样多的回应,只有赚更多的钱才能做到——多得多的钱。上例中的矮个男子每年必须多赚221 000美元才能与高个男子一样吸引女子的注意(Hitsch et al.,2010)。说到金钱,职场中高个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收入;如果不考虑年龄和性别,在美国和英国身高每增加1英寸(约2.54厘米),平均每年多挣789美元(Judge & Cable,2004)。比如在各种职业中,身高185厘米的人每年比身高175厘米的人多挣3 156美元。
未来伴侣身体散发出的气味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Herz & Inzlicht,2002)。尽管如此,男性更喜欢漂亮女人散发出的体香(Thornhill et al.,2003)。在一项对体香的经典研究中,人们连续几天穿着同一件T恤衫睡觉,也没有使用任何香水。然后陌生的参与者嗅一下这些T恤衫,并挑出最吸引人的气味。面孔对称、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明显地比面孔不对称的、没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好闻,因为陌生人偏好俊美之人的体香,而不是相貌平常人的气味(Thornhill et al.,2003)。值得一提的是,异性恋的男性认为女性在排卵期的体味比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好闻(Gildersleeve et al.,2011),但他们不是很喜欢同性恋男性的气味,同性恋男性的体味对其他同性恋的男性比对异性恋男性更有吸引力(Martins et al.,2005)。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我编造出来的,所以显然还有一些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
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Knapp-Kline et al.,2005)。这类研究中,男性参与者要评价图片中某个女性的吸引力,她的头发通过计算机图像技术在图片中表现得长短不一。男性参与者对长头发的约会女伴更感兴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长头发的女人不太可能订婚或者结婚,更愿意在第一次约会时就与他们发生性关系(Boynton,2008)。但男性的胸毛再长也没有此种效果;女性更喜欢胸部光滑、少毛的男性,而非胸部毛茸茸的男性(Dixson et al.,2010)。
女性还喜欢聪明的男性(这对于读到这本书的大多数男性都应该是好消息)。在一项有趣的研究中,研究者对男性进行了智力测试,然后拍摄他们投掷飞盘、朗读新闻标题和思考火星生命的场景。当女性观看这些视频时,男性越聪明就越有吸引力(Prokosch et al.,2009)。原因可能是当男性企图打动女性时,会使用比日常谈话更华丽(即夸大)的词藻(Rosenberg & Tunney,2008)。
最后,男女两性都认为穿红色衣服的约会对象更有吸引力。参与研究的两性都认为陌生的异性(而非同性)穿着红色(而非绿色或蓝色)的衬衫更性感、更有吸引力,而当女性穿着红衣服时,男性更愿意采取示爱行动,如请求约会、花费金钱(Elliot et al.,2010; Elliott & Niesta,2008)。无怪乎情人节是红色的。
长相吸引力的演化观
伴随着月经周期,妇女的偏好存在一些微妙而又有点好色的变化(Gangestad et al.,2010b)。妇女只在每个月排卵前的几天才有可能受孕(见图3.4),这段时间妇女会发现男人的某些特征特别具有吸引力。当处在受孕期时,妇女比其他时间更偏爱男子气的面孔、低沉的嗓音、有着对称体型男子的体味以及更大胆、更傲慢、更有领袖魅力的行为(Thornhill & Gangestad,2008)。所以,妇女在最有可能怀上孩子时易被自信果断、狂妄自大的男子吸引,即那些“举止更像浪荡子而非好父亲”的男子(Perrett,2010,p.104)。但在这个月的其他时间则偏爱温情脉脉、和善友好、谦虚保守的男子。如果女性没有排卵(如服用避孕药),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则不会发生(Smith et al.,2009)。
这些行为模式使一些理论家确信,身体美貌的标准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如Buss,2012)。推测看来,那些能成功地找到可受孕、强壮健康的配偶的早期人类比起随便找个配偶的早期人类更可能繁殖成功。因而,现代男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娃娃脸面孔、腰臀比例低的女性,现代(受孕期内的)女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男子气、精力充沛的男性。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
长相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全世界的男性都比女性更为关注恋人的长相吸引力(见图3.5)。如果要在单身网站上描述自己对伴侣的要求,男性会比女性更加露骨地表明自己要找一位漂亮的对象(Iyengar,2007),男性在决定接触对象时比女性更容易受长相的影响(Hitsch et al.,2010)。女性都知道男性会以貌取人,这可能是2010年美国91%的整形手术对象都是女性的原因(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2011)。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与收益
人们的长相究竟对人际交往有怎样的影响?众所周知,美丽的女人比姿色平庸的女人的约会次数更多(Reis et al.,1980)。而且,与美女交往令男人如沐春风;他们交谈时滔滔不绝,忘我投入,觉得能与美女交往真是三生有幸。他们还会给可爱的女招待更多的小费(Lynn,2009)。英俊的男人也一样走运,他们能得到女人更多的微笑、交谈和积极情感(Ickes,2009)。
然而,在获得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方面,男人长相的吸引力比女人的长相更重要(Reis et al.,1982)。实际上女人的美貌和她与男人交往的时间整体上看并无相关。美丽女人的确有很多约会,但姿色平庸的女人在群体活动中也会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与男人交往上。相形之下,男人的长相和他们与女人交往的次数及时间存在相关。长相平庸的男人与英俊潇洒的男人相比,与女性任何形式的交往都更少。准此而论,长相吸引力对男人社交活动的影响要甚于女人。
长相吸引力的匹配
我们已经详尽地探讨了长相吸引力(这也说明其重要性),但还有最后一点要说明,就是长相吸引力在人际关系刚建立时的作用。人们或许都想找到俊美的伴侣,但最终结果通常是与自己容貌相当的人配成对(Hitsch et al.,2010)。已确定爱情关系的伴侣,他们的长相吸引力往往是类似的;即他们的容貌是相匹配的。这种现象称为匹配(matching)。
亲密关系越严肃、投入程度越多时,匹配就越明显。有时运气好的话人们偶尔能与长相胜于自己的人约会,但这种恋爱关系并不稳定,也很难发展到订婚,因为双方并不是“同一类人”(White,1980b)。这表明,即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长相俊美,但只有那些容貌也俊美的人才能得偿所愿。长相确实俊美的人并不愿意和容貌平庸的家伙成为伴侣,同样我们普通人也不会愿意和长相“差于我们”的伴侣长相厮守(Lee et al,2008)。
因而,虽然不很浪漫,但相似的长相吸引力或许是筛选伴侣的一个指标。如果人们普遍珍视俊美的容颜,都满足于寻找长得最好看的伴侣(反过来这些伴侣也一样),伴侣的匹配就出现了(Montoya,2008)。因此,夫妻双方在长相吸引力上是非常接近的(Little et al.,2006)。再往后,长相吸引力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当初把情侣们吸引在一起时那么重要(McNulty et al.,2008),但如果两个人看起来差异很大,亲密关系可能根本无法建立(Straaten et al.,2009)。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吸引力匹配现象表明,要想享有成功的亲密关系,我们应该追求最有可能回报我们的伴侣。实际上,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
我们期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适配价值(mate value)即作为生殖伙伴的综合吸引力有关。高适配价值的人,有很多热烈的追求者,因此他们能够坚持自己对伴侣的高要求。他们的确能实现(Edlund & Sagarin,2010)。例如,绝代佳人对男人有非常高的标准要求;她们不单想要一个能成为好父亲的友善绅士,也不只需要经济实力雄厚的性感猛男,她们希望伴侣拥有所有这些理想的条件(Buss & Shackelford,2008)。如果她们的适配价值足够高,或许真能吸引到这么完美的伴侣。但如果她们高估了自己的期望值、盲目自信,就会不断地被人拒绝。于是她们可能重新调整自己的适配价值,并对他人接纳自己的可能性重新做出估计(Greitemeyer,2010)。
显然,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一倾向是与吸引力的奖赏模型一致的。这一倾向还符合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Heider,1958)。如果两个人彼此都喜欢对方,他们的感情契合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如果两个人都讨厌对方也是一种平衡状态,但如果某人喜欢一个人但得到的回报是厌恶时,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如果涉及三个人结果会怎样?在一项研究中,大学生会遇见一位实验者,要么友好地对待他们,要么粗暴地对待他们(Aronson & Cope,1968)。随后,实验者的导师会走进来,对实验者的态度也是要么友好要么粗暴!然后大学生有机会帮导师做些事情。他们会怎样反应?如果这位导师友好地对待让大学生愉快的实验者,或者粗鲁地对待让大学生不快的实验者,这两种情况下大学生们都对这位导师更有好感——也就是说,这两种人际交往取得了平衡。这项研究基本上支持了人们偏爱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的观点。正是这个原因,如果我们获悉某人和我们一样厌恶其他人,我们就倾向于喜欢与我们态度一致的人(Bosson et al.,2006);我们还常常指望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即使我们还没见过他们。
怎样搭讪——最好的开场白
在商店购物时,你不时会碰到在校园见过的美女或帅哥,当你们目光相遇时,他(她)可能正在对你热情地微笑。你想与他 (她)结识,该说些什么呢?你需要的不只是说一声“嗨”然后期待对方的反应吧?或许说一些睿智的俏皮话比较合适:“你爸爸是面包师吗?你的这些面包可真不错啊。”
人们普遍认为幽默的试探是不错的开场白。的确,很多书建议你引用这些有趣的只言片语来成功搭讪(例如,Dweck & Ivey,1998)。然而请小心这些建议,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一项研究仔细地比较了3种不同类型的开场白的效果,故作幽默或轻浮的一句话可能是最糟糕的开场白。
我们先区分一下幽默的开场白、“无害的”中性开场白(如“嗨”或“最近还好吧?”)和忠实地表明兴趣的直接开场白 (如“嗨,我有点尴尬,但我真想认识你”)。当女性观看录像中的男人使用这些开场白时,她们最不喜欢的是幽默的开场白(Kleinke & Dean,1990)。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位男子在单身酒吧里使用中性或直接的开场白,有70%的次数得到女性的肯定回应,而幽默式的开场白成功率只有24%(Cunningham,1989)。带有性挑逗意义的开场白(比如“虽然我不是完美男人,但我敢打赌能让你在床上疯狂”)则往往会带来更糟的后果(Cooper et al.,2007)。不用比较都知道:简单地问声好不会显得做作或鲁莽,是最聪明的搭讪方法。
那么,为什么很多关于开场白的书充斥着轻浮的语句?原因很简单,作者是男性。如果女人在单身酒吧里向男人说出一句幽默的开场白,90%的次数会得到积极回应。实际上,女人说出的任何一种开场白对男人的效果都很好;有研究发现女人每次只说一声“嗨”就能搭讪成功(Cunningham,1989)。男人喜欢女性主动示好(Enke,2011),不会在乎女人使用什么样的开场白,这就使得他们反过来高估女人对幽默开场白的喜欢程度。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吸引力受到人们相像程度的强烈影响。那些在家庭背景、性格、长相吸引力以及态度上相像的人比不相像的人更有可能互相吸引。
匹配是广泛的过程
也许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如果我们把匹配视为广泛的过程,不仅涉及长相吸引力,而且包括各种其他长处和特质,那么很显然,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就发生了。
女性不必关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只要活着就有生殖能力。相反,鉴于女性在其后代所耗费的巨大养育投入,注她们应该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及哺乳期为她们遮风避雨、保护安全的伴侣;她们应该偏爱能保障母子幸福、拥有丰富资源、社会地位高的强势男人。的确如图3.7所示,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Gustavsson et al.,2008),挥金如土的男人比吝啬的男人能吸引更性感的伴侣(Kruger,2008)。而且,女性对伴侣年龄的偏爱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女人终其一生都喜欢嫁给比自己略大几岁的男人(Dunn et al.,2010)。
发现差异需要时间
根据伯纳德·默斯坦(Bernard Murstein)的刺激—价值观—角色(stimulus-value-role)理论(Murstein,1987),我们会从伴侣那里获得三种不同的信息,它们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比萨、电影和度假方式(见图3.8)。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问题是伴侣们对彼此的政治观点、娱乐格调可以十分满意,但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对于定居在什么地方、是否生养子女、生养几个存在根本的分歧。有时候重大的差异只有在婚后才凸现出来;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夫妻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因为相异而相吸。
知觉到的相像与真实的相像:挥之不去的错误知觉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把伴侣刻画成类似于自己的精神配偶)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Montoya & Horton,2004)——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时,或许会很失望。
你就是我要成为的那种人
人们还仰慕那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这些特质是自己所没有并渴望拥有的。相像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这种倾向性比较复杂,因为如果那些人超过了我们的理想自我,让我们相形见绌,就具有威胁意义和令人不快了(Herbst et al.,2003)。不过,只要其他人只比我们好那么一点点——那么他们带给我们的就是默默的鼓励而不是羞辱——我们就能被那些与我们当前状况的确有点差异的人所吸引(Klohnen & Luo,2003)。不要夸大这种微妙作用。最有吸引力的伴侣仍然是那些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拥有我们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Figueredo et al.,2006)。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与我们相左的“异性”。但是只要差距不是过大,或许我们更喜欢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理想式的人物,而不是与我们目前非常相像的人。
“相异”还能相吸:互补性
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满足的爱情中:感到最多爱意和最少冲突的伴侣是那些在热情上相似而支配欲上不同的伴侣(Markey & Markey,2007)。如果伴侣一方要在亲密关系起带头作用,当另一方愿意顺从时才最快乐。
障碍:得不到的就喜欢
这一原理显然会影响我们对亲密伴侣的感情。在未婚的青年男女身上,研究者有时会观察到一种有趣的行为模式,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ct):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这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关;久而久之父母的干涉对年轻恋人日益增加的狂热之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Driscoll et al.,1972)。当然,这种效应并非总会发生(Leslie et al.,1986),但父母在禁止孩子的恋爱自由时,的确要三思而后行。如果父母的干涉使孩子产生了抗拒心理,父母就可能无意中使这位被禁止接近的对象反而更有吸引力了。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行为或许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干脆听之任之,什么也不做。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注
在世界各地,人们评价未来的伴侣有三条基本标准(Tran et al.,2008)。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都期望伴侣有以下的特点:
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值得拥有的,但它们并非同等重要,其优先性取决于我们追求的是较随便、短期的露水恋情还是忠诚持久的浪漫爱情。
男女两性对短期性伙伴的要求,远不如对长期伴侣的要求那么挑剔(Fletcher et al.,2004)。比如,在偶尔的风流韵事中,两性都能接纳在智力、热情和收入水平上比较低的性伙伴,但要做夫妻显然要求要高得多(Buunk et al.,2002)。具体而言,女性在仔细考虑短期的情人时,只要情人有强壮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动”就可接受,不太亲切、可靠或通情达理都不太要紧(Frederick & Haselton,2007)。即使脸上的疤痕并不能让丈夫更有吸引力,但却能增进情人的诱惑力(Burriss et al.,2009)。
但女性清醒地意识到那些充满魅力、富有男子气概的男性可以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好情人,但常常不见得是能托付终身的好丈夫(Boothroyd et al.,2007)。女性挑选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们在思索持久的亲密关系时,更看重热情、忠诚、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标准,而不是长相吸引力和活力标准(Fletcher et al.,2004)。威望和成就变得比勇敢和强势更为重要(Kruger & Fitzgerald,2011)。如果不能拥有所有这些特点,普通的女性更喜欢友善、体谅和富裕(不要求特别英俊)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贫穷,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Li,2008)。
男性的优先性则不同。和女性相同的是他们也看重热情和忠诚,但不同的是,在长期亲密关系中,他们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Fletcher et al.,2004)。普通的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金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钱但爱抱怨或温柔但丑陋的女子(Li,2008)。
当然,我们在找寻亲密伴侣时,对这些标准的要求往往不得不折中。要找到(并赢得!)完美的伴侣来满足我们所有的期望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们坚持要求自己的伴侣既要友善、体谅,又要非常俊美,还要富有阔绰,我们很可能会长期处在失望和沮丧之中(Tolmacz,2004)。所以,在评价未来的伴侣时,男人往往首先确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长相,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Li et al.,2002)。绝世容貌是男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屈居第三位)。女人往往首先确保男友至少有点金钱和前途,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Li et al.,2002)。金钱与财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长相排在第三位。
第4章 社会认知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当我们首次与人会面时,很难客观公平地认识他们。相反,各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影响着我们对观察到的行为的解释。
实际上,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Loving,2006)。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Etcheverry & Agnew,2004)。
记忆
人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如实表征。具体而言,人们可能会信任生动的回忆,因为它们看来如此确凿而具体。但一项历经数年的研究(Della Sala,2010)清晰地表明: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貌似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所以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往往混杂着过去真实发生了的和最近才知悉的信息。心理学家用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这一术语来描述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会不断地修订和改写记忆。
亲密关系中的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他们对社会线索敏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愿意也有能力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前的情境。相形之下,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不太在乎社会规范,缺少变通,应变能力差,故而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一成不变的行为,即使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境仍保持原来固定的形象。故而,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其印象管理更为灵活多变(Fuglestad & Snyder,2009)。
这些不同的印象管理风格导致了不同的交际圈子。由于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常能快速地转变形象以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比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有着更多的朋友,但和这些朋友的共同点并不多。注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身边有许多“活动专家”式的伙伴,他们是进行某些爱好和活动的好伙伴——如“网球伴儿”或“芭蕾舞伴”——但在活动之外朋友间并不见得心投意合(Leone & Hawkins,2006)。高自我监控者能有技巧地尽量避开可能引发争执的话题,而专家式的朋友则能使他们真正地享受这些活动——但如果他们聚会,把所有这些朋友都请来,那么他们可能是鲜有共同点的形形色色的人。相形之下,低自我监控者必须更加费力地寻找才能找到更为相似的同伴。如果把低自我监控的人的所有朋友召集在一起(当然屈指可数),他们的共同点会更多。
印象管理风格上的差别随着时间流逝似乎变得更为重要。高自我监控者第一次见到别人时,比低自我监控者体验到更为紧密的交往;他们善于找到谈话的共同点,也擅长和人私聊(Snyder & Simpson,1984)。高超的印象管理能力似乎有助于他们与许多不同的人轻松自在地交往。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每个朋友身上所花的时间较少,所以与低自我监控者相比,他们的人际关系维持的时间更短、投入程度也较小(Leone& Howkins,2006)。人际关系刚开始时,高自我监控者所享有的社交优势,在关系稳固后却可能变成障碍(Wright et al.,2007)。
亲密关系中印象管理的第二个有趣特点是,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营造的印象比为熟人或陌生人营造的更为重要,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前者所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我们不会总是惦记着如何给熟悉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会一直努力在他们面前显得招人喜欢、德才兼备(Leary et al.,1994)。比如人们与伴侣认识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约会聚餐时,在洗手间里梳洗打扮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就越少(Daly et al.,1983)。我们对在亲密伴侣面前所呈现形象的关注程度,反不如面对陌生人时更在意,这可能有很多原因(Leary & Miller,2000)。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好友和爱人已经喜欢上我们,所以营造美好形象以赢得他们赞许的动机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十分了解我们,要改变他们的看法比较困难。不过,还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变懒了。要表现最好的言谈举止需要专心和努力。有礼貌的举止通常意味着某种形式的自我约束。在已经了解并喜爱我们的人身边,我们可以放松,无拘无束。但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亲密伴侣常比对普通人更为坦荡不羁(Miller,1997b)。在谈恋爱时显得非常端庄得体的人——不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后决不出来吃早饭——常常在结婚后变成这样的配偶:穿着内衣坐在桌旁,没有洗漱,又是抓痒又是剔牙,还叉走了最后一个炸面包圈。这很有讽刺意义。人们在谈恋爱时,凭借优雅的举止赢得浪漫伴侣的爱情后,却再也不肯努力在爱人面前保持风度(这或许是许多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第6章我们会详细探讨)。